Page 33 - profile2014.indd
P. 33

網路系統與服務實驗室










               效率的方法來收集大量的人智判斷結果,以幫助各個領域的                           何建明 老師
               研究者解決各式單以電腦極難解決的難題。在過去幾年中,
               我們對於GWAP (Games with A Purpose) 系統進行了一系              們也擬探討大規模風險管理服務相關的網路計算問題。雖
               列的研究以改善此類系統的效率及節省人力成本,同時也設                           然相關的經濟和金融理論和實務已經有相當長遠的發展歷
               計了一種新的進行人智遊戲的方法讓所收集到的使用者輸入                           史,然而,2008年爆發的世界性信用危機暴露了現今金融
               更具有代表性,使其使用的文字更能夠涵蓋欲描述的概念。                           體系承受風險的體質相當脆弱。有一些例子可以顯示,三大
               除此之外,我們也提出了一個能夠偵測作弊行為的方法讓研                           信評機構缺乏效率,未能即時揭露公司倒閉事件。2001年
               究者能夠在網路使用者協助下,精確且有效率地評估多媒體                           安隆宣告破產的五天前,安隆的債券仍維持”可投資”評
               內容的品質。從各個方面來看,群眾外包都是一個相當有潛                           等。2008年萊曼兄弟宣告破產當天,也還得到”可投資”
               力的技術,將電腦與人腦兜在一起共同解題。未來我們也將                           的評等。信評機構宣成他們的評等報告提供的是公司的長期
               持續研究及發展群眾外包技術,期望能徹底發揮此策略的潛                           展望而不是即時的評等。公司信用評等的相關變數包括總體
               力,解決各領域中重要及懸而未決的問題。                                  經濟變數和個別公司的變數,總數多達上百個。無疑地,公
                                                                    司信用的即時評等有相當高的計算複雜度。然而,這也是維
               張韻詩 老師                                               繫穩定的金融市場的重要基礎。互補於傳統的經濟與金融理
                                                                    論和實務發展,我們將以佈建大規模即時金融信用風險管理
               我們與院內地球所及環變中心的研究人員,和國內與美國幾                           服務為主題,發展相關的計算方法和技術,包括  (1)  公司信
               所大學的教授合作,研發一個開放式災害管理資訊架構、以                           用的即時評等;(2)  個人信用的即時評等;  (3)  金融商品評
               及其所需之基礎元件。建立在此架構上的災害管理資訊系                            價。
               統,能支援提供決策與救災資訊所需的各類型服務、可以接
               收不同型態與不同來源之訊息(包括智慧型監控系統的感
               測數據、網路社群、非官方組織的訊息等),經由此一系統
               過濾與整合後,將產出更完整可靠的資訊給災害管理應用程
               式、設備及服務使用在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等階段。本
               實驗室的成員投入的工作包括研發以智慧型網絡實體互連設
               備與應用做為元件的智慧型災害整備環境;建立在一個預先
               處理與事後回復之機制上的可靠的應急資訊代理人;在災害
               發生時各種可用以減少收集、驗證及篩選社群所提供之災害
               相關資訊所需之人力的方法和工具;及運用不同類型網路接
               取技術、方式、和網路型態之互補的優點來強化災害發生當
               時和災後的實體連結。































                                                                                                                     33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