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7 Brochure
P. 32
究群

網路系統與服務實驗室

本實驗室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設計參與式感測系統;發展災 性,動態規畫志工配置與勘災路徑,並整合志工回報之觀測資
害管理的關鍵資通訊技術;提升音訊串流技術的使用者經驗; 料與感測器資料,以有效掌握災害範圍與災情。我們特別著重
支援大型新的基因組裝配的記憶體運算技術;以及深入研究下 在志工資源分配,勘災路徑規劃與災情資料整合之相關學理基
一世代通訊網路技術,例如軟體定義網路、網路功能虛擬化、 礎研究,使這些問題的解法能不僅為 CROSS 實用,而且可以
物聯網和大型天線陣列等研究議題。 推進基礎理論。我們的地球科學同事正在使用 CROSS,他們
在每次顯著地震發生後,隨即調度志工在安全的情況下回報地
(1) 陳伶志老師 震地表災害的科學參數,協助斷定對應的孕震構造與評估後續
的潛在危害。我們計劃釋放我們的志工資源分配、勘災路徑規
我們研究物聯網跟參與式感測系統,並且結合這兩種概念發展 劃、與災情資料融合模組,並整合到知名的開源災害管理平台
一個細懸浮微粒 (PM2.5) 的大型觀測系統 - 空氣盒子。我們不 Ushahidi。
但號召民眾參與環境感測,也提供詳盡的資源導引民眾製作低 我們的另一個重點是應用開放大數據中的資訊以及智慧物件於
成本的 PM2.5 感測裝置,並且將所有收集到的量測資料免費開 備災及應變的科技基礎,目標為大幅提昇建築物安全及設施管
放給所有人使用,大幅提升 PM2.5 觀測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精細 理基礎建設及應用系統的防災及應變功能。我們已研發了能自
度,豐富了環境研究的數據資料。直到 2017 年中為止,我們 動啟動避險機制的主動式智慧型嵌入式裝置、手機應用程式與
已經在超過 30 個國家,佈建了超過 2000 個裝置,並且在許多 緊急應變系統的雛型,以顯示其概念、可行性及有效性。我
重要的物聯網與跨領域的環境監測議題中,保持和國內外相關 們並研發基於建築物資訊的室內定位系統 (BeDIPS, Building/
學者密切的交流合作。 environment Data based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及 建築物
除此之外,我們也著手研究低功率無線廣域網路 (LPWAN) 的 資料霧 (BeDI mist),此系統可提供做基於位置和環境之備災
技術,並應用於空氣盒子的佈建;我們也思考物聯網的資訊 應變決策所需的資訊,所以是讓主動式裝置、應用程式與緊急
安全議題,以確保資料的機密性與完整性。另外,我們也研 應變系統可以普遍使用於智能建築與環境中必需的基礎設施。
究 PM2.5 感測器在不同使用情境下的資料校正模型,並與環 BeDIPS 是獨一無二可用於的大型公共建築物中的 IPS,它有可
境學者進行緊密的合作。我們更已經發展出一系列的資料分析 擴展性及可維護性,能在網際網路、WiFi 以及手機通訊中斷的
演算法,可以有效針對感測裝置可信度進行評分、偵測即時 極端狀況下持續提供定位資訊,使用者只需普通藍芽裝置就能
的 PM2.5 污染源,並且評估感測裝置的特性 ( 例如:安裝在室 接收此系統發送給他們個別位置的座標及簡要描述。BeDI mist
內或是靠近持續的污染源 )。我們接下來的工作除了進一步透 用微細資料伺服器傳送精細的、以個別位置特化的資料及緊急
過更深入的感測資料進行即時的時空資料分析,並且找出更多 應變指示。我們正在規劃試點研究,將在代表性的大型公共建
PM2.5 分佈的特性,同時也能針對短期內 PM2.5 濃度的變化進 築中使用和實驗 BeDIPS 及 BeDI mist,以評估其可用性和有效
行精準的預測。 性。

(2) 張韻詩老師 (3) 陳孟彰老師

我們繼續與幾位地球所和領先大學的研究員與教師合作研發災 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產、官、學、
害管理科技。我們早期的目標為開發出一個用於建立開放並可 研的關注,並且這些組織開始定義 2020 年及以後 5G 的系統
永續維護與發展的災害管理資訊系統之架構,此架構的組件包 要求,新系統的概念和潛在的接入存取技術。5G 網路需要處
括可信賴之資訊授權服務、具高適應力及穩健度的即插即用異 理大量的移動數據流量,連接數倍的行動設備數量,使用者的
質災害網路、動態和即時之資訊傳送服務、及群眾外包策略與 傳輸接收速率可以比現在 4G 的網路更快。
演算法。我們已用這些組件的雛型證明了它們的概念和可行 在未來的 5G 網絡,廣泛並密集的部署微蜂巢網路是一個可行
性,亦與中華電信研究所及國家災害科技防救中心合作、研發 並且合理的解決方法。因為此作法可以提高頻譜利用率,也可
一個異質通訊網 之即時防災救災訊息中介軟體雛型。 以滿足 5G 網路的要求。關於 5G 網絡的管理方面,軟件定義
我們近來比較專注於獲取與善用防救災資料,一方面研發獲 網絡(SDN)是第一個朝著這個方向,並且有具體步驟的解決
取關鍵性災害資料之方法與工具,另一方面研發善用開放資 方法。它可以透過軟體定義去控制硬體,把資料介面和控制介
料與互聯網的防救災設備、軟體與服務。一個前者的例子是 面分開來。此種用來實現移動通信系統的作法,有越來越明顯
以群眾外包為基礎之災情資料蒐集與決策平台、名為 CROSS 的趨勢。
(CROwdsourcing Support system for disaster Surveillance), 然而,在 5G 網路中,許多挑戰和問題需要被解決。我們專注
其會在傳統感測網路與環境監控系統無法提供足夠災情資料 於以軟體定義網路為基礎的密集微蜂巢網絡的移動性管理和資
時,於網路社群中廣播勘災資料蒐集之需求,基於志工之屬 源管理機制,並希望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移動管理方

30 研究群 Research Laboratories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