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top center imagetop right image  
bottom left bottom center 所慶特別活動
資訊所廿週年回顧與感言
20年大事記
資深同仁專訪
專題演講者
十九年前那幾天...
   
 

專訪

----------------

資訊科學研究所於1977年開始設立籌備處,1982年9月正式成立研究所。廿週年所慶專刊,特別專訪四位資訊所資深同仁,談談關於自己和資訊所結緣的經過,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

鄭國揚 先生

到院日期:1978年8月

1972年回國時,台灣的學術界還沒有電腦科系,一般民眾對電腦一詞則完全沒概念。張系國先生於同一年回到數學所,想推動中文電腦發展,得到錢思亮前院長與高化臣前總幹事的全力支持,於是在數學所成立了計算機組,起步惟艱,但做得有聲有色,此為籌備處成立之前的草創組織。之後不清楚籌備處是如何成立的,1976年,為了與行政院主計處共同舉辦第一屆ICS研討會,在此機緣下受到錢前院長的召喚而加入資訊所籌備處。

當時中研院在錢前院長領導之下,仍保有台大非常自由的學術風氣,大部份研究成員皆從國外回來,互相尊重,互不干擾,並相對於其他學術機構是有比較充裕的研究經費,設備良好,確實是可以好好發揮所長的地方,那時我們研究人員都很忙,也積極到各大學演講,目的就是要推動電腦及資訊科技的普及。

才短短幾年,資訊科技發展之快速令人目不暇給,資訊所的研究成果也是隨著人數增加成正比。但我發覺現在研究人員對研究的堅持態度,跟以前稍有差異,特別是對一件研究成品是否完美有不同定義,現在普遍認為發表論文即是完美的表現,以前則認為,完美研究成品係能被完全掌握之技術。

對未來的期許,希望能做一些較上層、較長遠之計畫,例如國家型的計畫,因為我國的硬體工作已是一流的,但軟體技術一直沒有跟著硬體一同成長,本所的定位似乎應該朝這個方向來思考。

何建明 先生

到院日期: 1982年9月

唸碩士班時,因為指導老師是資訊所的黃台揚研究員,所以我大概一個月內來所裡一、兩趟。七十一年當完兵之後,到資訊所工作,擔任林俊炘博士的助理研究員。當時只要碩士畢業就是編制內的助理研究員。後來在75年留職留薪到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博士,是所裡二十年來唯一送到國外留學者。

那時候院內四分溪還沒有整治,建築物也不算多,生態環境比較自然質樸。本所成立之初,人員不多,但經費充裕,研究環境和大學資訊相關系所相較,算是最好的。許多資訊界的先進和各校研究生,常常來使用本所的圖書資源。例如台大電機系張進福和貝蘇章教授,幾乎每一、兩星期,就會在本所圖書館中查閱新到的期刊圖書。

民國八十年代開始,資訊所陸續加入大量優秀、國內外畢業的博士同仁。李遠哲院長上任後,更加強資訊所的研究能量,大幅提昇本所的研究經費。同時,院方積極協調國防部,引進國防役同仁加入研究行列,提供年輕學子投入較長期研究的機會,資訊所對年輕人而言,不再只是一個短期駐腳的跳板。另一方面,研究人員有穩定的研究人力,得以進行長程的研究規劃,並和優秀的年輕人才有更密切和穩定的互動,展開一些比較大型的研究計畫。在不斷提升的新研究環境中,資訊所的研究成果愈來愈顯著。此外,支援研究的年輕一代大量增加,不僅讓研究人員兼收教學相長之效,年輕人之間更增加許多技術切磋與互動,學習環境普遍地比過去更理想。

民國八十七年,李德財所長以國際重量級學者的身份接掌本所,是本所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開啟本所國際化腳步的關鍵。幾年來陸續推動的暑期學校,為國內學者和學生,提供吸收新知識的機會,對於迅速掌握新的研究趨勢,有重大的影響。幾項主題研究計畫,例如最近的數位典藏計畫和生物資訊主題研究計畫,更加強了本所和院內其他相關研究所之間的跨領域合作。

由於本所研究人員在研究上的表現與用心,吸引了不少國際間的學人來訪。明年預期陸續將有Turing Award得主姚期智院士、哈佛大學孔祥重院士、UC Berkeley的 Doug Tygar教授等傑出的研究人員訪問本所,他們都將在本所停留半年左右,協助本所的研究,展開更寬闊視野的正面意義。

自己對未來的期許,當然是希望在相關研究領域做得更好。在本所20年的生涯,總覺得這是天底下最好的工作,就是有人付錢讓我海闊天空,悠遊於資訊先進的研究領域,作自己高興作的事;當然,更必須在品質上自我要求、提升,要作得好玩有意思之外,更要作得好。

郭譽申 先生

到院日期:1984年8月

剛回國時,原在交大資訊系任教,後來因為太太在生醫所,為了避免兩地奔波,我就轉申請資訊所。最初在台灣學數學,出國念computer science Ph.D.,回國才一年,當時對國內資訊界沒有多少了解,只知道中研院是隸屬於總統府的最高研究機構,可以說是糊裡糊塗就踏進了資訊所的不歸路。

那時候不像現在,並沒有很大的研究壓力,做研究大半像是個人的興趣,而我本身就喜歡做研究,因此感覺格外愉快。我和妻都是中研院的研究人員,小孩又念中研院附設幼稚園,而上、下班沒有時間限制,有時候吃過晚飯又到辦公室來工作,可以說整個家都融入了中研院的大家庭。

早期本所因為所長經常在國外,同仁之間有相當多的爭執,我到所後不久,吳院長就請清華大學李家同先生代所長,但他在中研院與清華之間兩邊跑很辛苦,便急著將這燙手山芋丟出來,正好當時我升等通過,於是在1988年8月,便接了所務工作。一開始覺得心驚膽跳,蠻感壓力的,當時我還很年輕,而資深的研究人員很多,還好資深研究人員對我相當支持,同仁都能捐棄前嫌和諧相處,讓我鬆了一口氣,平安度過三年行政工作。

研究人員最需要能獨立思考,因此自我的期許與堅持,我相信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個人與群體對於研究工作常有不同的期望,研究人員不可能取悅每個人,但是總要對得起自已,誠實的追求自我的突破。本所現有許多年輕同仁,我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李昌芹 女士

到院日期:1984年10月

因父親曾任本院近史所研究員,我從小在南港長大。直到大學畢業以後,因家庭因素而決定回到中研院工作,擔任計畫項下的約聘臨時助理,按日計酬。記得當時全所人數不多,彼此很容易熟悉,研究人員與助理及行政人員,中午會一起到數學所樓下的中研院餐廳吃飯,下班後一起打球,感情非常融洽。

中研院院區廣闊,環境清幽,是做研究的好環境。歷經吳院長、李院長的帶領,更加致力發展學術研究,這十幾年來電腦科技迅速成長,資訊所也慢慢全面提昇為電腦化作業,現在工作比起以前真是幸福多了。

本所曾在民國70年及90年,受到颱風侵襲而淹水,事後全體同仁同心協力地整理恢復環境,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希望資訊所越來越好。

bottom left bottom center 所慶特別活動
資訊所廿週年回顧與感言
20年大事記
資深同仁專訪
專題演講者
十九年前那幾天...
    Institu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2002